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依托大资源,发展大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而实现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突破口。
一、推进我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具有特殊重要性
首先,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是改变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重要途径。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是不少国家和地区发展壮大、富强繁荣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优质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富磷矿保有储量均居全国第2位,重晶石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位,锰矿资源量居全国第3位,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居第5位。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确立了建设我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战略定位,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2007年,电力、煤炭、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铁合金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0.3%。但是,我省矿业经济仍处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贡献偏小的格局。因此,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格局中审视贵州矿产资源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以大开发改变欠开发、欠发达的滞后状况,更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其次,是加快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实践证明,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着力延长产业链、增值链和就业链,可以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目前,我省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以铝工业为例,全省所生产的铝锭大约有三分之一销往重庆,三分之一销往广东,三分之一销往其他地方进行加工,而生产铝所需要的氧化铝又大量从湖南、广西等省外购进。通过以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加快特色矿产优势资源开发产业链的构建,就可以尽快提高产品附加值及综合效益,加快实现我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根本性转化。第三,是切实增强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世界矿产资源开发史上,既有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实现繁荣富强的成功案例,也有因资源开发不当而导致矿产资源枯竭最后陷入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刻教训。当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地方政府、群众、企业三者利益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一些突出问题也亟须解决。因此,只有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才能保持我省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的重点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途径,着力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借鉴国内外原材料工业发展经验,应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机遇,对我省矿产资源开发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尤其应推进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搞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加快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烟气脱硫资源化和以粉煤灰、煤矸石、煤泥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的规模化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加强共生、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尾矿、废石以及低品位矿石的综合利用。推动节能降耗,加强对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消耗管理,实施好节能降耗工程,降低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物耗水平,采用管道运输优化系统内运输方式。在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和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重点工业区内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好传统产业清洁生产示范和试点工作,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应用清洁技术。
以提高加工深度为突破口,延伸产业增值链。可重点发展甲醇工业,大力发展煤制甲醇;发展煤焦化工,推进焦炉大型化、焦化产业新型化、焦炉煤气及焦油加工的深度化;以配套发展煤制合成氨为重点,发展合成氨;推进开阳、瓮福两大循环经济生态型煤磷化工基地建设。发展乙炔化工,开展煤层气开发及利用;做强做精以磷铵为代表的高浓度磷复肥产业,发展磷酸盐产品、精细磷制品及磷酸。推进铝精深加工业发展,形成集铝土矿、氧化铝、能源、电解铝、铝加工、新材料为一体的产业链。加大稀有金属的提取,在现有的从废渣提取微量元素和稀有元素基础上,开展直接从矿山提取微量元素和稀有元素的工作。
做强做大重点优势企业,促进相关乡镇企业集聚发展。应通过政策导向和产业整合,运用市场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推动重要矿产资源向产业链延长、资源利用效率高、生态效益好的重点骨干企业集中;鼓励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努力建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以产业扩张和安全生产为重点,引导矿产资源型乡镇企业联合、改造、重组,支持规模大、深加工能力强的矿产资源型优势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大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整合中小矿业企业。
加大开发相关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引进力度,加快形成产业链延长的技术支撑体系。应重点发展洁净煤技术,推动水煤浆、煤炭液化等研发、应用和生产;开发和引进炼焦新技术,加快研究开发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新技术;开发推广低品位或高硅磷矿选技术、磷矿中提取稀土化合物及其他伴生矿技术;采用先进的电解铝和氧化铝生产技术,改造现有的氧化铝厂和电解铝厂。同时应以解决煤、磷、铝等优势资源产业链延长的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及产业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抓紧制定延长产业链技术政策的有关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延长产业链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体系。
推进能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围绕工程机械及配套系列,数控机床及配套系列,矿山机械系列,打造铸造锻造、工模具、热表处理制造业基础平台,专用车辆及备件,高低压电器元件等,采取组建企业集团、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向能矿产业基地延伸、开展装备制造企业与能矿企业对口合作、组织重大关键装备联合研发等途径,着力推进我省能矿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
三、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相关政策制度环境
首先,应推动形成有利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的产业导向,强化财税、投融资及用地倾斜支持政策。落实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改革资源税的征收方式,在资源税征收上应体现出级差。对于磷化工、煤化工、铝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应优先供应。应构建良好的投融资平台,设立一定数额的资源型产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贷款贴息、担保和重大先进设备购置补贴,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另外,在实施有利于优势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的支持政策过程中,可考虑对国家出资探明的矿产地采矿权,依法有偿协议出让给有深加工项目或为我省深加工项目提供配套资源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
其次,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利用的利益分配机制。为了促进矿业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探索建立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应保障资源地方的利益,新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应在资源开发地注册并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依法缴纳有关税费;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矿产资源产出地进行矿产资源规模化开发的矿山企业,应将矿产品在当地进行深加工或将矿产品供给当地加工企业,尽可能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坚持民生为本,构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的惠民利民长效机制,切实兼顾解决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探索矿区群众土地作价入股矿产资源开发的机制,建立矿业权人对矿区居民财产的保险制度,推进矿区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区域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特别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第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的政策支持力度。应围绕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的各个环节,大量培养研发设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加大管理和技术人才引进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矿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对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的矿山企业,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各级财政对相关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可采用贷款贴息、设备援助、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相关技术研发。同时,需建立全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相关技术的风险投资基金。
第四,加大资源勘查和储备力度,建立健全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转化机制,加强矿区总体规划。尤其应加强重要能源矿产勘查,发挥省地矿、煤田地质、有色地质等骨干机构的重要作用,着重加强重点产煤区、铝土矿、磷资源勘查,提高详查水平。建立健全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转化机制。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矿区总体规划,调控生产总量和组织资源开发,保障大型煤炭等优势资源重点基地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
第五,建立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评价体系。建立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评价体系是衡量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水平的依据,但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在国家已有的一些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贵州不同的资源型工业企业建立不同的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体系。
第六,努力形成有利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产业链延长的体制机制保障。需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省推进重大项目发展领导小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可每年由省相关部门组织省内能矿机械装备企业举办产品推介会。将省属国有能矿企业采购省内能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年增长率,列为企业绩效及企业领导业绩的考核指标。支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能矿与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双方参股的股份制能矿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